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

主题:带您领略海南各地不一样的年俗(图)

发表于2010-02-01

海南各地咋过年吃的玩的都特别

带您领略不一样的年俗编者语如火如荼的国际旅游岛建设让海南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在此过程中如何发掘、整理、传承海南本土文化,提升海南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汇共赢,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报从今日起开辟“海南本土文化大发掘”系列报道,通过探寻海南本土文化源流,挖掘海南本土文化底蕴,展示海南本土文化之美,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本期关注海南年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海南各地是怎么过年的,海南年俗文化有什么独特奇妙之处?

发表于2010-02-01

站点:海口

仪式:三十祭祖初六行袍

海口人的年可谓繁琐,但也最热闹,走上海口老街博爱路便能感受到浓厚的年味袭来。祖辈居住在博爱北路振龙坊的吴小姐细数了海口人的年俗习惯。

据介绍,三十前夕,海口人均要张罗的一件事就是“采屋”除尘,把家里的被服、衣物、窗帘统统清洗一遍,希望在新年到来之际万象更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海口人“做年”的起点算,实际上更早,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海口人就已经开始“送灶公”。在年夜饭之前,海口人要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那就是在家里祭祀神灵和祖先。一盘盘的鸡和排骨肉端上了八仙桌,插香摆酒,礼毕后合家才吃年夜饭,这个仪式至今承袭。

在海口,大年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吃药、米缸不能空着、不能扫地、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等等,所以过年无论遇上多生气的事也不骂人。海口人从初六开始“行袍”,这是海南方言的说法,实际上是“迎神赛会”,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就是把本村庙宇里的菩萨或神灵请下神案,抬着到村里的各家各户去放灯、驱邪。

发表于2010-02-01

美食:围炉斋菜饭包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年过下来,不少城市男女都到了伤食的地步,足见吃在年俗中占了多大分量。吴小姐说,年夜饭总是过年中的“重头戏”,传统上,海口人把除夕的年夜饭称为“吃围炉”。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火炉上架着一个锅,家人就围在旁边吃饭。鸡肉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当地的名吃——乳羊。锅汤滚开,用筷子夹着切好的肉和菜往汤里氽,滚熟了就可以吃,蘸上佐料,味道鲜美。

吴小姐说,吃斋菜是个至今传承下来的年俗活动。大年初一,海口人必定吃“斋”也是流传于海口民间的传统习俗。海口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先将腐竹、粉丝、黄花菜、冬菇、黑木耳等干菜分别浸发漂洗干净,在开水中过一下,滤干,再分别用热油炒匀,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别洗净切好,煸炒入味;黄豆腐干切成长条状,热油略炸成黄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着净锅烧热,油热后将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调入适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后将煮好的斋菜分别按其原料的颜色间隔摆放入砂锅中,用中火煮开即可上席了。初一吃斋,意思是来年不杀生。

发表于2010-02-01

娱乐:大年麒麟舞送福

 

我省民俗专家符策超告诉记者,大年初一,海口人还有这样一项娱乐:乡镇里的人会请人挨家挨户地跳麒麟舞,寓意给每家每户送福。被“送福”的人家也会给麒麟舞的舞队师傅包一个大红包。麒麟舞在海口历史悠久,但现在也仅仅是在秀英、东山一带还有人过年的时候舞麒麟。

 

传承:麒麟舞入选海口非遗

 

麒麟舞这种用于节庆的舞蹈发展至今,传承已见式微,此状况近年来也引起了重视,如今麒麟舞已经入选了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保护和支持。

发表于2010-02-01

站点:定安

“菜包饭,包裹金银财宝”

大年初三,老家定安的莫先生一家必吃“菜包饭”。莫先生说,“菜包饭”是定安特有的过年美食,每年的大年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备上一顿“菜包饭”。“包的不是白米饭,是金银财宝,预示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喽!”,莫先生乐呵呵地说。

据介绍,“菜包饭”不是简单地用菜把饭包起来就好了,大蒜、豆角、虾米、韭菜、生菜都是菜包饭必备的,“把白米饭倒进锅里,和韭菜、大蒜、豆角等一起炒好。然后,铺好生菜,放在手心,接着添上早已炒好的饭,双手并拢,将生菜叶卷起来,让热饭将生菜烫熟,就可以吃了”。

发表于2010-02-01

大年初三不出门

小燕至今能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三,爸爸都不让她出门。她说,爸爸告诉她,定安人认为,初三这天小孩子是不能出门的,过了初三出门则可以平平安安。当然,如果非要出门不可,就要戴上平安符。

大年初四吃粉

海南粉是定安人过年必吃的东西,又细又长的粉代表老人新年更长寿更健康,年轻人事业更进一步。大年初四走在定安的集市,到处可以听到卖粉吆喝声。这也是海南粉集体“亮相”的时间。

文体活动闹新年

既简单又经济的体育比赛,春节期间在定安随处可见。一根绳子,村里组织人员,一场拔河比赛就可以开始了。“胜负不在关键,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好玩啊!年轻人都在外工作,就过年能回来聚聚了。”排坡村的莫伯父告诉记者。

有时,村里会邀请剧团来演出海南传统琼剧。劳累了一年的乡亲可以借此机会在一起听听琼剧,拉拉家常。

发表于2010-02-01

站点:文昌

新年第一顿吃白糖配饭

说到文昌过年的习俗,娘家在文昌市翁田镇九良乡罗马村的杨女士滔滔不绝:“我出嫁20多年了,但记得可清楚呢!大年初一不能杀鸡。一家老老小小围坐在桌前,吃新年第一顿饭——白糖配饭。”

“白米饭配着白砂糖,嘴里嚼着甜味,寓意来年甜甜蜜蜜”,杨女士说起来甜滋滋的。吃饭之前,还有“拜公”的习俗。家里人把专门准备的咸鱼、“椰点心”等摆上八仙桌,一家人祭祖之后,才开始一天的新年活动。

罗豆镇南山村的符奶奶已经70多岁了,她告诉南国都市报记者,大年初一不能大声说话,怕叨扰了神灵;也不能扫地,那会把新年的运气扫走。他20多岁的孙子符先生对风俗感受很深:老一辈人很注重习俗,大年初一不能使用剪刀、针等利器,我们现在也都严格遵守。

发表于2010-02-01

约定俗成全村共同燃放爆竹

杨女士所在的村子大年初一要燃放三次爆竹。第一次,全村指定一个专门的人在特地的时间点燃爆竹,然后,全村各家各户依次燃放,在全村形成大循环。“每当这个时候,全村的爆竹声连成一片,响个不停。”杨女士对此记忆深刻。第二次,是“拜公”结束后,家家户户按照各自的时间,点燃爆竹。最后一次,则是吃完新年团圆饭,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等待爆竹再次点燃。“一般家境越富裕,爆竹声响得越久。”杨女士说道,“每年我们都会注意着哪家的爆竹响得最久,哪家近年进账最多。”

传统的农村,传宗接代的概念很深。符奶奶说,每年家里都要“送灯”到祠堂,有男孩的人家才有资格举行的仪式。因为“灯”和“丁”谐音,“送灯”也意味着希望人丁兴旺,香火旺盛。

体育赛事丰富春节假日

作为华侨之乡的文昌,春节期间华侨或政府会出资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排球,是文昌人最爱的体育项目。“每当举办排球比赛,各家携家带口出现在球场,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也是增加家庭过年氛围的好方法。”符先生说。虽然他对传统的一些仪式并不热衷,但是,体育比赛是他每年过年必关注的事情。

海南年俗趣谈

做年在海南方言中,过春节叫“做年”。到了腊月三十下午,家家户户满怀“做年”的喜悦,开始贴春联和门神了。张灯结彩,大燃鞭炮,祭拜祖先。入夜,家家点灯,一连数日,直至初四天亮——这叫“发灯”,取“发财添丁”之意。三十晚上要“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大年初一降临,家家户户燃起入年喜炮,意为“接福迎春”。接着由晚辈向家长叩首、行礼,祝贺老人“添福添寿”,长辈则要给小辈“压岁钱”。

吃斋大年初一是一年之始,有的人家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寄有“清净洁白”之意。吃的东西全都寓意吉祥,如清炒茄子(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祈望全家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日子细水长流)、炸得焦黄的元宝状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生菜(即生财)……海南人大年初一的第一顿斋菜一般在两个时辰吃,一个是初一零点,另一则是初一的早餐时间。吃斋菜之前,每个人先喝上一杯浓茶,意思是把肚子里的油冲洗干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改成喝啤酒了。 (高虹辑)

发表于2010-02-01

海南斋菜的寓意

海南人都应吃过斋菜煲,但是,你知道斋菜煲所用食材的寓意吗?

发菜:寓意发财,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甜菜:甜甜蜜蜜,生活美满。

水芹:勤劳肯干,力塞人困不死(勤快人饿不死)。

青蒜:能说会算,不会吃亏。

荞头:荞与海南方言的较谐音,寓意较别人强,比别人厉害。

茨菇:海南方言除旧的谐音,辞旧迎新之意。

刺粉:粉丝的一种。寓意细水常流,会持家兴业。

金针:黄花菜海南叫金针,寓意有财,家底殷实。

木耳:海南话称猫耳。俚语云:耳猫猫(耳皱皱),听母话。教人尽孝。

甜竹:腐竹的一种,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豆干:条状、染成黄色那种。寓意金条,手里有货才是硬道理。

花生:又叫长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长寿。 (范最之)

发表于2010-02-11
情人节快乐!
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